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12 点击次数:117
在城市的天际线下,在街巷的晨光暮色中,总有一群人身披红马甲穿梭往来。他们调解邻里纠纷时苦口婆心,组织核酸检测时彻夜不眠,慰问孤寡老人时温柔细致。
这些被称为"社区工作者"的群体,用双脚丈量着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,却常常处在社会认知的盲区。当我们在高楼大厦间谈论现代化治理时,或许该俯身看看这些维系城市毛细血管的"隐形支柱",重估他们被严重低估的文明价值。
一、被折叠的基层治理图谱
在某次社区矛盾调解现场,我目睹了令人震撼的一幕:一位女社工连续工作14小时后,仍耐心倾听居民长达两小时的抱怨。
她布满血丝的双眼与桌上堆积如山的档案形成鲜明对比,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里记录着300多户家庭的基本情况。
这个场景折射出社区工作的本质——将抽象的治理概念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温度。
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具有独特的"三维复杂性":纵向要承接上级部门的上百项考核指标,横向要协调物业、业委会等多方主体,垂直维度则要深入每个家庭处理具体诉求。
这种多维度交织的工作特性,使得他们既要具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敏感,又要有企业CEO的统筹能力。
但吊诡的是,这个群体长期处于职业体系的"中间地带",既非公务员也非事业单位编制,在晋升通道和待遇保障上存在制度性缺失。
数据显示,某省会城市社区工作者的平均日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,但薪资水平仅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的67%。这种付出与回报的失衡,导致基层治理体系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危机。
当年轻社工因职业前景黯淡选择逃离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个工作人员,更是基层治理最鲜活的神经末梢。
二、文明传承的当代载体
在传统"熟人社会"向现代"陌生人社会"转型的过程中,社区工作者扮演着文明摆渡人的角色。他们组织的重阳敬老宴,延续了"远亲不如近邻"的千年传统;
他们推行的垃圾分类指导,培育着现代公民的环保意识;他们建立的特殊家庭档案,守护着困难群体的生存尊严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,实则构建着城市文明的微观基础。
疫情期间,武汉某社区工作者创新"线上+线下"服务模式,为3000余户居民建立精准服务网络。
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:基层治理不是简单的行政执行,而是需要专业智慧与人文情怀深度融合的创造性实践。
当社区工作者运用共情能力化解矛盾,用数据思维优化服务时,他们正在书写新时代的"治世之道"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个群体承载着文明传承的特殊使命。在代际关系疏离的现代都市,他们组织的亲子活动重建家庭纽带;在传统文化式微的当下,他们策划的节气庆典唤醒文化记忆。
这种文化滋养功能,让基层治理超越了单纯的管理维度,升华为文明延续的载体。
三、重构基层治理生态
改变始于认知的觉醒。当我们习惯性地用"编外人员"定义社区工作者时,本质上是在用工业时代的思维丈量信息时代的治理需求。
某市推行的"社区治理师"职业资格认证制度,通过专业分级和薪酬挂钩,让社工群体的职业尊严获得制度性确认,这种做法值得推广。
技术赋能同样关键。杭州某社区开发的"邻里通"智慧平台,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居民需求,使社工工作效率提升40%。
但技术应该成为人文的翅膀而非替代,某智慧社区过度依赖AI客服导致老年群体服务断层的教训提醒我们:基层治理需要保持人性的温度。
更深层的改变在于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体系。上海"三会"制度(听证会、协调会、评议会)的成功实践表明,当社工成为治理网络的编织者而非单打独斗的执行者,整个基层生态将迸发出惊人的活力。
这种转变需要政府、市场、社会三方共同发力,建立资源下沉、权责匹配的制度保障。
站在城市化的潮头回望,那些在社区服务中心彻夜亮着的灯光,那些楼道间此起彼伏的脚步声,构成了现代文明最生动的注脚。重视社区工作者,就是重视城市文明的根基;赋能基层治理,就是投资社会的未来。
当他们的专业价值获得应有承认,当他们的奉献得到合理回报,当他们的创造激情充分释放,我们终将见证一个更具人文关怀、更具治理智慧的文明新时代。这不仅是某个群体的期待,更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向往。
